后劲太大了,这部刚开播的革命战争大剧,让我看到了国产剧的良心
2022年的国剧,异彩纷呈,有《人世间》这样的王炸,也有《唐朝诡事录》这样的黑马。年代剧、古装探案剧、古偶剧、悬疑剧、刑侦剧,轮番登场。
但,有一种题材的作品,既曾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又让观众等得牵肠挂肚。
有多久,没看过一部真材实料的战争大剧了?
曾几何时,这也是国产剧中一个热门类型,精彩刺激的战争场面,铁血硬核的军旅成长。再加上满屏充斥的荷尔蒙,怎能不让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看得情绪高涨?
曾几何时,这类作品,也是佳作不断,比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作品,哪一部不是叫座又叫好?
可是,随着近年来国剧市场的转变,新一代年轻观众掌握了鼠标和遥控器,女性观众逐渐主宰市场,一大波军旅题材也变了味。
热血燃爆的战争大剧少了,披着军旅剧的外衣在谈情说爱的剧集多了。
再加上,类似新版《亮剑》这样的作品,进一部影响了战争剧在观众心目中的口碑,战争剧也从曾经的“春天”陷入了“寒冬”。
最近几年观众叫得出名的战争剧,一部,是2019年王新军秦海璐的《河山》,一部,是《功勋》的第一章节,毛卫宁导演的《能文能武李延年》。但前者不算出圈,后者过瘾无比,就是太短。
所以,还能不能出现一部好剧,为战争剧重新正名呢?
昨天优酷开播的这部战争大剧,后劲有点足,《血战松毛岭》。
先告诉你,这部剧,没大牌,没流量,没有任何噱头,除了张铎和赵亮,没几个演员观众能叫出名,可以说是一部“三无”剧。
但另一方面,一口气刷完4集,我却惊喜地发现,这部剧是从头燃到尾。
没有声势如虹,但却拍得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大牌明星,但一票不知名的是实力派,演技,就没有拉胯、拖后腿的。
一口气看完,更是浑身感到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一句话,一部难得有血有肉有种的国产战争大剧。
能不能从此为让观众久等的战争大剧破个局?光说不练是假把式,看完再说——
01、松毛岭战役的故事不好讲,但这部剧“破题”的角度,让人眼前一亮
很多观众对松毛岭战役并不熟悉,那我们就先从连城县松毛岭红军无名烈士墓说起。
1934年9月,为掩护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闽西地方武装在位于长汀与连城交界的松毛岭,仅凭简单的工事和落后的装备,顽强阻击了国民党东路军七天七夜的进攻。
此役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红军主力实行战略大转移前的一场生死之战,以牺牲近万名红军将士和地方赤卫队员的代价,为红军长征赢得了宝贵的集结和转移时间。
松毛岭战役结束后,先烈们的鲜血浸透了松毛岭的沙土,染红了满山的杜鹃。
当地村民看到众多红军将士牺牲在荒山野岭,遗骨无人安葬,自发上山收敛遗骸,将这些闽西子弟的骨骸,合葬在松毛岭的半坡上。
这座墓地,既无名,也无字,一块半人高的鹅卵石,算是碑,成千上万个鹅卵石肩挨着肩,松毛岭在上,汀江在下,就这么在山坡上延续多年。
2011年,松毛岭下的老区人民将散落的红军遗骸重新移葬在一起,新建了一座“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
《血战松毛岭》讲述的,就是1933年我军组建的一支由闽西子弟组成的地方武装赤卫队,在余光明(张宁江饰)、马青山(郭家豪饰)等基层指挥员的训练和带领下快速成长,在松毛岭阵地上大战七天七夜,保证了中央红军顺利转移开始长征,永远长眠于此的故事。
该剧导演,则是拍摄过《急诊科医生》《幸福到万家》的导演刘雪松。
但这场悲壮之战,用电视剧并不好呈现。
大多数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年轻观众,对这段历史并没有切身的体会,要拍出该剧总制片人所说的“创作尊重历史,融入真情实感,让更多人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精神”,但又不能太过浮夸导致煽情,还要让这届观众爱看,不容易。
导演一开场,就从三个角度,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
其一,是奇功。
对于一部革命战争剧来说,最先抓住观众眼球的就是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而本剧可谓是深知观众喜好。
一上来就先声夺人,用一场硬核的大战震住观众。
故事开场,1933年2月27日,红军团长余光明和战友罗猛身披蓑衣,在雨中矗立于高岗之上,不远处,正是黄陂地区的敌第52师。
不用说,这是要吃掉对方。
怎么打?“前后两个门,你带人从后门进,我从前门突击,砍头去尾拦腰一刀。咱们给他来一道连城名菜,九门头一锅涮。”
罗猛一咽口水,集结出发,开干!
趁雨行事,先悄无声息干掉岗哨。
摸进敌人大营了,不跟他们啰唆,直接手榴弹斥候,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顿时现场一片枪林弹雨,手榴弹留下浓烟滚滚,双方激烈开火。
一直打到了第二天白天。
最后余光明在一辆军用吉普下面发现了一位国民党高级军官,报上名来——正是敌52师师长李明。
这一战,敌军被全歼,不过,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其二,是悬疑。
画面一转,江西瑞金政治保卫局的一场讨论,正在紧张进行。
怀疑重点就锁定在了刚刚还在英雄歼敌的余光明的身上,五年前担任赤卫队长的余光明,战友和周书记全部牺牲,而他负责去接梅岭同志,成为唯一的生还者。但问题是,梅岭同志也下落不明。
事件有太多疑点,于是刚打完胜仗的余光明和罗猛,直接被叫去问话,进门前,全部枪械上缴。
“只要组织觉得有必要,我可以再说一百遍。”“是你有必要。”
一场紧张的闻讯结束后,虽然余光明和罗猛暂时摆脱嫌疑,但迷雾并未消散,另一个疑点也被提出来:我军获得的情报是,当年余光明曾率领队伍对连城县大队展开奇袭。
但余光明本人并不承认有此一战,那么到底是谁打着他的名号,在跟当地的敌人周旋?这背后,又有何故事?
这还不够,还有第三个悬念,当年男主被俘,林鹏饰演的女主麻翻守卫放他出来,又在其后的突围中滚落山坡,和男主失散。
但五年后,她又以红军军医身份出现在男主眼前,并且怀揣秘密,这背后,又发生了什么?
不得不说,《血战松毛岭》的故事有嚼劲儿,悬念的铺设吊足观众胃口。
最后,则是群像。
不难猜测,剧集的大结局,一定是惨烈的松毛岭之战,但在这个烈士们牺牲的结局之前,剧情一边追赶着观众往前边跑,一边在完成一场宏大 的人物群像塑造。
剧集显然不仅是要拍出烈士如何牺牲,更要拍出烈士本身。
要拍出他们是怎样一群人,这个过程,就是这支闽西子弟兵迅速组建、成长的过程。
短短开场,大战、悬念、群像塑造3个点同时铺开,观众先是被精彩的大战吸引,接着又为主角的命运紧张,继而被故事留下的悬念吸引,最后,看到了这群铁骨铮铮的——人。
到这里,我已经彻底入戏了,观众想看下去的欲望有了,意思和意义也就都有了。
二、把这部剧和其他战争剧放在一起看,差别就出来了
不难看出,剧集有三个特点:
一是够真。
一部典型的革命战争剧,第一个要求,就是真。
只有真,才能将观众带回到那段历史岁月中,才对得起那群流下热血的英雄。
但不同以往的同题材作品,本剧主角团不是成熟稳重的大英雄,而是充满激情的年轻革命战士,甚至是一群大多来自闽西的散兵。
这也是国产战争剧为数不多——敢拍角色的嫩,甚至脏,以及人性的真。
看看这一队即将舍生取义的战士,都是些什么人。
曾在《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扮演刀疤政委张六斤,在《热血尖兵》中饰演司马战歌张宁江,这次饰演的独立团团长余光明,正。
面对上级的调查,二话不说就进门,听到战友的担心,目光坚定掷地有声地:“心正”。
面对质疑,气得从椅子上瞬间弹起为自己辩驳, 但冷静下来以后,又淡定将往事娓娓道来。
对领导提出自己的战术意见,据理力争,“到嘴边的肉,就差一筷子了。”
张宁江的表演,层次丰富,张力十足,一个热血正气的青年军官形象,出来了。
赵昱童饰演的罗猛,猛。
仿佛行走的弹药库,连火药都在怀里揣着,进门检查,余光明还从他的裤裆里掏出一把勃朗宁。
热血冲动,一点就着,浑身使不完的劲儿,时刻准备迎敌。
郭家豪饰演的马青山,稳。
上一秒看似是手无寸铁的教书先生,下一秒打开雨伞,拔枪,怒射,救下罗猛。
身姿挺拔,目光如炬,枪法“够快”。
后来成为团里的政委,跟余光明搭档,关键时刻,第一个站出来替余光明担保,让人想起《亮剑》里的李云龙和赵刚。
鹿晗亲自为他打call的杨凯程饰演的项万金,滑。
一开场满身铜臭味,却像泥鳅一样滑,罗猛带着他们突围,他一进树林就察觉周围太安静,有埋伏,接着转身就溜。
但就这么一个看似万金油的人物,却能在战斗中,为红军舍命。
邵桐饰演的跛佬,油。
曾经的国军排长,后来逃离国民党军队,一心照顾漂亮老婆,偷偷做着火药买卖。但一听有人想要暗算老婆的上级马青山,立马出手。
“队伍娘子的领导,就是对付我,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到后来,加入红军,血战到底,跛佬不跛。
苗韵桐饰演的神枪手“老班长”,怂。
因为战场留下的应激反应,明明能百里穿杨,却只修枪,不开枪。
直到关键时刻,被余光明逼着端起枪,才立下奇功。
程澄饰演的女妇女干部,飒。
面对敌军军官的威胁调戏,直接一枪顶住对方的脸。
对方说这是鸟枪,打不死人,“足够打得你妈都认不出你。“
赵亮饰演的高半城,奸。
城中恶霸,一扫视,霸气外露。
张铎饰演的敌军高官,冷。
冷冷布局,冷血左右人们的生死。
革命战争题材,容易落入主旋律题材过于「伟光正」的窠臼里。
本剧的精彩,就在于拍出了这些英雄们最真实的一面。
革命英雄,也可以是平凡之身。
在成为红军战士前,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也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的人。
是人,就会有喜怒哀乐,就会有抉择、成长,就会有软肋、脆弱。
但当他们穿上军服,接下任务,他们又都变成同一种人。
哪种人?
伟大的战士。《血战松毛岭》讲的,就是这群小人物,从不打不相识,到统一信念,最后不惜用牺牲完成使命的故事。
第二点,够硬。
电视剧在具体的战斗场面上,丝毫没有拖泥带水,该打就打,气势够足。4集下来,大大小小的战斗,已经打了七八场。
从效果来看——它风格化地渲染出真实的战场,真实的牺牲。
子弹擦身,窒息;
炮火耳边炸开,紧绷。
尤其是那场独立团打下泉上堡的重头戏。
整整40分钟,没分过神。
就算小屏幕,它也能让你近距离感受什么叫死战,鏖战。
先定策略:挖地道,一直挖到城墙下头。
再埋炸药,一千斤的炸药放下去,beng,“听响,吃肉“。
战斗一起,镜头如地震般狂抖,战士们瞬间被爆炸翻起的泥土埋成“泥人”。
但,爆炸只炸出一个缺口,没把城楼轰塌。
敌人依然以城墙为屏障,据险死守。
生死攻坚战,战斗正式开始。
有枪战;有冲锋。
有远程狙击。
有近身搏斗。
可以说,整个对战十分精彩。
一场攻城战,拍出了战斗的真实感和激烈感 ,看得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尤其是,当神枪手老班长终于用神枪压制住敌军的重机枪,吃握刀枪的赤卫队员们,迎着枪炮冲上城墙, 奋力拔刀,杀得荡气回肠…
三是够“土”。
要真实,就别说大话,别喊口号,也别搞什么煽情。
看细节——
比如,剧中出现的闽西美食。当年战士们吃饭能吃到最好的东西,就是路边摊上的酱牛肉,项万金“请客”,余光明和罗猛,一口气吃了六碟。
又比如,为了真实表现剧中人物,这部剧里所有的演员都尽量往“土”了化,没有白嫩细腻干净的演员,只有黑不溜秋土里土气的角色。
赤卫队脏兮兮的样貌、造型,哪一个不是时代的印记,这样的场景才有时代味道和生活气息。
演员“土”到认不出,人物生动故事就活了;
之所以这部剧里所有人物都让人觉得鲜活真实,一个在于他们愿意扮土,一个在于他们的演技是真的强。
所有剧中出场的角色,无论戏份多少,都实力演绎出“真实”。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历史故事结合到一起,真实感一下就上来。
敢于牺牲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与撕扯中,淬炼出的决绝。
所有慷慨牺牲的,也绝不是冷冰冰的名字。
是英雄,更是人。“关公大刀83斤,你的多少?”“37斤3两,足斤足两。”
小人物,能成就大传奇。
3、革命战争剧的方向在哪里?这部“三无“剧又打了个样
这两年,是“主旋律”剧的春天。
但“主旋律”本身,又包含众多题材类型。
相比《觉醒年代》这样的历史剧,正在央视热播的《那山那海》这样的年代剧,《大山的女儿》这样的当代题材剧,革命战争剧,相对沉寂了一些。
这或许是因为,《山海情》,《觉醒年代》,已经给同类主旋律剧走出了一条路,而革命战争剧,还需要继续在新时代,找寻自己的风格和定位。
尤其是,如何打动新一代观众。
这部《血战松毛岭》开播两天,热度算不上非同反响,但却赢得了一致的口碑:这届战争剧,给力。
好在哪里?好在用心。
编剧团队在创作之初便深入实地走访,邀请当地老红军及他们的后代参加座谈会;结合军事及当地县志等史料,与相关专家共同挖掘真实事迹,力求最大限度还原战争场景及战役细节。
到最后,它让我们感受到战争剧久违的真实和热血。
从组队、到边打边成长,再到男主引出的悬念,故事要素虽多,却不杂乱,反而在衔接上做的很是巧妙,不突兀。
在人物塑造上也非常加分,不仅是主角团,就连小配角,都有完整的故事线。
而一个个任务驱动下,主角们不断出发,然后产生内部情感转变。
这不仅是一场战斗这么简单,剧集是试图临摹一幅革命烈士们的英雄群像。
若这片土地终成壮阔燎原之势,他们,便是点点星火,点燃,牺牲,化作尘埃,边成春泥,孕育新生。
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问题:我们都生活在和平年代了,为什么还需要看革命战争剧?
我的答案是:和平年代的人们可以通过战争剧回到历史中,反复掂量和领悟,那些掩藏在我们每个人骨子里,被“日常”所掩盖的,难以动摇历史深处的闪光。
当镜头投入一团喧嚣的混沌战场,你会身临其境地摸到战争的残酷激烈,也触到人性的挣扎与辉光。
由此才更懂得,“没有全民觉醒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看着这群终将牺牲的战士们,在胜利时热血沸腾庆祝的画面,竟然让人看得胸口发热,热泪盈眶。
这部剧拍出了传奇故事的背后,那份让人倍感缺憾的动人。
缺憾在于,这些活生生的人们,终将在故事大结局的战役中,为革命牺牲。
但也正是因为这份遗憾,才更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现在请允许我提前剧透故事的结局:1934年9月23日上午7时,松毛岭保卫战打响。
国民党东路军7万余人向松毛岭发起疯狂进攻,留守在松毛岭的近3万名红军战士奉命进行阻击,面对强敌进攻,山岭被炸成了平地,树木被炮火烧成灰烬,泥土被鲜血染红,3万血肉之躯面对山下密集的枪炮、空中不断盘旋轮番轰炸的飞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与敌人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用鲜血和生命为党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当红军战士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奉命进行撤离的时候,松毛岭已成为一片血染的战地。
硬核的战斗场面,生动的人物形象,再加上立意深远的主题,都让这部剧充满了看点。
能否成为经典的战争剧,这个还不好说。但为战争剧重新打个样,这部剧做到了。
这才是革命英雄的故事,最好的呈现方式。
而故事结局的番外,就是我们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