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山河月明》十位角色塑造排名:陈宝国第2,第1名颁给何晟铭
面对这届古装历史剧,观众活生生被逼成了大怨种。嗯,我在说《山河月明》。
一方面是观众日复一日齐刷刷在吐槽,“白月光”公主什么意思?徐达一世聪明,写他当着朱元璋的面吐槽四皇子是牛粪,谁给编剧的勇气?名将蓝玉被俘虏的公主一火铳打伤也就算了,问题是没点火火铳怎么会响?
再说,古装剧剪出了文艺片的剪辑风格,主创路子有点野啊!
但另一方面,又的确好久没有这样高关注高议论的古装大剧了。
观众天天说弃剧,那卫视黄金档连续收视第一怎么来的?就算在古装历史正剧没那么受年轻观众追捧的网播平台,该剧也是稳稳的在播剧前五。
这个热度,大致和《大明风华》打个平手,远远优于《大明王朝1566》当年的热度。
所以《山河月明》到底行不行?
答案是喜忧各半。
在国产历史剧中,剧集优势相当明显:强阵容、大制作,对古代礼仪的复原,无论是朝堂、军帐,还是后宫家宴等场合的形制行止,都有据可循。以朱棣与徐妙云的大婚为例,是近几年少有能把皇家婚仪的流程拍明白的古装剧。
战争戏也看得出花了大钱,第一集即以战争戏开场,高希希也的确拍出了写实宏大的战争场面,把战争场面单挑出来称得上是电影质感,剪辑、运镜都富于匠心,在视觉表达上是有气势的。
但问题也很明显。
一是剪辑赶客。
随便打开一集,都有弹幕在吐槽,“剪辑乱,看不懂。”这背后是剧集集数由原来的80多集,变成了现在的45集,剧情跳跃,剪辑更跳跃,对观众理解剧情伤害太大了。朱棣大婚段落剪辑一直在反复横跳,或许是玩花活或许是找补,其实不如老老实实把故事尽量讲清楚。
二是白月光戏份背后是剧集类型定位模糊。
现在看“白月光”的戏份删除后依然扎眼,但三角恋的戏码古偶剧都不玩了,不明白为什么不老老实实拍帝后先婚后爱,既符合史实又很好看,何乐而不为呢?
我估计是主创在历史正剧和古偶之间没有完全想清楚,走的正剧的路子,又带着男欢女爱的古偶气质。但追剧的观众多半是历史剧粉,想要做大众爆款的意图是很好的,但主创当年对观众口味的理解放到现在已经过时,把一个类型拍明白了才是王道。
这届观众水平都不低,问题一眼可见,但为什么收视还很好?答案是许多观众顶不住了的时候,又被老戏骨的戏份拉回来。
所以老戏骨的好演技,到底够不够救这届古装历史剧?当陈宝国张丰毅们一天天老去,新一代演员能接住老戏骨的戏吗?古装历史剧的演技盛宴,有一天会不会从国剧屏幕上消失?
把十位老戏骨、中生代和新生代演员的演技摆在一起看,答案就出来了。
TOP10、雨婷儿(饰 少女徐妙云)
相信第一眼见到这个角色的时候,大家都会眼前一亮。
但角色争议也相当大,许多评论提到演员双目呆滞,眼睛无神,没有演出徐妙云与年纪不符的成熟稳重。
但我的理解是瑕不掩瑜,演被朱棣退婚戏时,她把那种内心万般无奈的愤怒和被逼到墙角的无力感,演得很传神。
这位有勇有谋的“女诸生”,在少女时代便能机智处理公侯的贺礼,替父亲和太子解围,后来一步步成长为朱棣的贤内助。
6岁就作为童星开始演戏的雨婷儿,无论长像、气质、演技都是符合人物形象的,表演分寸上也拿捏的不错。虽然演技依旧稚嫩,和老戏骨们没法比,但古装正剧也不可能都是老戏骨来演,能把角色完成好的新演员是值得鼓励的。
TOP9、王劲松(饰 刘伯温)
作为塑造出“杨金水”、“王蒲臣”、“林耀东”、“言侯爷”等经典角色,去年又以《大决战》里的蒋介石和《理想照耀中国》里的红军老钱惊艳观众的老戏骨,有人会认为王劲松这次出演明初的著名“智囊”刘基不够出彩。
我的看法却不同。
很多观众注意到王劲松版的刘伯温,须眉皓然,自带仙气,气场十足。
我倒认为王劲松这次表演的重点是角色的疲态。因为剧中的刘伯温已是暮年,没多久就辞官归隐。
有场戏是全体文官到场,向朱元璋行礼,行礼完毕众人都站起来,唯有王劲松演的刘伯温动作迟缓,徐徐起身,这样的表演细节不会像一簇火呲啦就燃起来,甚至观众不会注意,但却藏着老戏骨的用心。
剧中刘伯温拜相失败,太子来安慰,他不穿官服,先向太子拜谢,
再一字一顿说出见解,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气场拉满。
他在大殿之上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准了, 朱标去劝慰他总有回来的一天,但他一听就知道不是朱元璋的话,朱标只好如实相告,他正色告诉朱标和朱棣,士大夫读书人才是国之根本,朱元璋所说的不对。
王劲松说台词感觉是撑着一口气,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观众就能很轻易看出人物的状态。
王劲松是一个气场特别明显的演员,角色一出场就很容易锋芒毕露,但这次他那份演技的迷人是收着的,是静静、缓缓在释放。
演强人可以很强,演疲态也有说服力,这才叫收放自如。要说遗憾,只有戏太少。
TOP8、张光北(饰 王保保)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和《亮剑》中的楚云飞之后,张光北经典角色不多,但这次饰演元末名将王保保却能看出他演技的实力。
明初元军节节败退,惟有王保保多次打败明军,被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但剧中的王保保已是英雄暮年,无心恋战。
以张光北过往角色的气场,换上草原名将的扮相,出场气氛就对了。但最打动我的却是一场英雄叹息的戏。
两军大战,王保保向友军求援,但友军自保,派个使者来传话说人马被牵制,无兵可派。
王保保内心跟明镜似的,却只是淡淡放使者回去,临了留下一句:他日被擒,别忘了今日。他说话的语气是淡淡的,观众却听得出波涛汹涌。
之后他和部将在草原上巡视,回首往昔,说应该放男人去放牧,女人去生娃,这场仗,不能再打了。
那一刻,一代名将的眼睛里是忧伤是凄怆,也是无力回天的无奈与疲惫。好演员就是能让观众有共情啊。
TOP7、王绘春(饰演:姚广孝)
很多人对王绘春的记忆就是在《雍正王朝》中饰演的八爷胤禩。
其实他出道一年就出演了《孔子》,一战成名。
后来从周幽王这样的昏聩帝王,到《贞观长歌》里的岑文本,《武媚娘传奇》里的长孙无忌这样的名臣,甚至是《大明天下》里的魏忠贤,全都演得游刃有余,是被忽略的演技派。
但他演得最深入人心的还是王爷,有 “王爷专业户”的美誉。
他演的八爷外表风流倜傥,实则运筹帷幄心思细密。他演完这个角色其他人再演,老一辈角色就看不入眼了,因为货比货。
到了《李卫当官》,他和唐国强又演回各自的角色。
这次姚广孝的角色,高希希找他演,可见其拍历史剧选角仍是一绝。
姚广孝这个有“黑衣宰相”之称的人物,腹黑,机谋,虽是方外之人,却是燕王朱棣的左膀右臂,在靖难之役的发动中起了关键推动作用。
他时常大笑,看起来没心没肺,实则心思之深,大概只有刘伯温和姚广孝的僧道梦幻联动中,刘伯温才能一眼看穿。
王绘春塑造姚广孝,诀窍就在一个藏字。
与年轻的燕王见面时,有种一眼就看出此子非池中物的了然于胸,也有从此追随此人的豁然开朗。
但这番心思,燕王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观众知道,这就是演技的妙处:藏就不是不藏,不藏就是藏。
TOP6、冯绍峰(饰演:朱棣)
我知道很多人不会同意我就冯绍峰排入前十,但结合预告片来看,冯绍峰的演技会渐入佳境。
观众对冯绍峰饰演朱棣不看好,好像不能赖演员没演技。除开演技,演员还有气质这件微妙的东西。它比演技更不可控,还或多或少“影响”了观众对演技的评价。
演朱棣,很多观众不用看,第一印象就是冯绍峰不行,因为历史中朱棣给人的印象,那样的威武、霸气、帝王之风,好像不是冯绍峰的儒雅所能涵盖的。
但成熟的演员应该能努力地突破演技、角色,而不是被自己的气质所禁锢。
目前看冯绍峰演得最好的暂时还是感情戏,尤其是和颖儿饰演的成年徐妙云的帝后之情,情感转变和投入都很自然,观众的确能够投入进去,妻子生育后他床边的一吻,温柔又细腻。
我理解这个重要的男主角色,欢瑞为什么找冯绍峰来演,因为这部剧和其他的历史剧不一样,主要聚焦的是成长历程,兄友弟恭。这个朱棣,也和其他剧集的朱棣不同,需要有些烟火气息,冯绍峰演,能让观众看着更有代入感。
但随着故事发展,成婚后的冯绍峰感觉状态对了,开始演出人物的腹黑,心机,城府,气场。
高希希在采访中曾提到冯绍峰最初演技缺乏霸气,后来找到感觉了,其实过去冯绍峰塑造角色也时常口碑逆袭,希望这次也能后发制人。
TOP5、张丰毅(饰演:徐达)
请演过无数硬汉、军人角色的张丰毅演徐达,自然是超级稳阵的选角,没人会担心他演不好,没想到的只是,张丰毅演出了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徐达。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观众想象应该是个霸气十足的角色,就张丰毅曾经演过的许多霸气角色一样。
但他一出场就是和几个孩子躲起来吃大鹅,小女儿发现了,他还用鹅肉拖小女儿下水,结果却被大女儿抓了现行,整个人愣在柴房听训。
朱元璋夫妻请吃家宴,上来就是烧鹅,他一开始还挺高兴,结果听过原来是让他嫁女儿,还是嫁给朱棣,顿时一脸嫌弃。忍不住开始揭朱元璋的老底。
皇帝倒是没生气他说自己儿子是牛粪,反倒被揭短气到了,立马揭回去说:你当初拉一裤子还是我一点一点洗出来的呢。
张丰毅演的徐达立马摆手:没这事儿。
吃完了憋屈的家宴,他回府后还是消不了气,碎碎念开始要整治这个不听话的准女婿。
这一幕幕好像是演出了一位慈父,但一上战场他又立即变脸,不管是状态还是气场,既有一股杀伐的果决,还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老戏骨各种角色都演过,会想要演出不同,关键是他也有这个能力,看张丰毅现在的表演,最大的感受是张弛有度,不再像当年那样一味的长拳来去,如今是咏春太极,有时会四两拨千斤,力道依然很稳。
有了这样的老戏骨,陈宝国饰演的朱元璋就不寂寞,戏就好看了。
TOP4、王姬(饰演:马皇后)
两届金鹰奖视后王姬这次演马皇后,最初也引发过争议,有观众认为这根本不像是一个皇后。
这么说我举双手赞成,因为马皇后本就是历史上最不像皇后的皇后。
朱元璋是布衣皇帝,她就是布衣皇后,朱元璋当了皇帝性格就变了,但历史上的马皇后从一而终都是那么威慈,口碑应该可以列入历届皇后前三。
当年在《北京人在纽约》,王姬演的是多明艳、大气的美人啊,现在看角色反差不是一般大,但突破了观众刻板印象的局限,把“不像”都演像了,才是大加分,真本事。
剧中王姬开场就是在御厨房挥动锅铲,在寝殿给丈夫纳鞋底。朱元璋上朝回来,帝后二人之间一个“重八”一个“婆娘”,就把“老朱家”父母爱情的烟火气演出来。
王姬演这个角色就是举重若轻,家国大事,也可以用家事解决,徐达又要出征,但功臣掌兵也是避忌,朱元璋有点头疼,她一句话说到他心里:结亲吧。
徐达来吃饭,她与陈宝国饰演的朱元璋公不离婆,秤不离坨,相互配合默契,如同一场混合双打,难怪徐达这个老江湖也忍不住感叹,果然,家宴个鬼。
历史正剧容易“阳刚之气”太重,好在王姬演出了家长里短的一面,好演员不会困在过去的角色里。
TOP3、杜源(饰演:胡惟庸)
上面这句话,也适合杜源。
杜源是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戏,大人物小人物都能演,但总体以正面角色居多。没想到演胡惟庸也是如鱼得水。
在一票配角老戏骨中,杜源能进入前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角色有戏。
历史上他是明朝名臣,但骄横跋扈,做了朝中独相还不自量力,不仅毒杀刘基,还心怀异志,最终被朱元璋处死。
杜源饰演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基本上是“经验老道的老戏骨”教科书。
一代权臣的敏锐狡黠、经验丰富,并不是需要过分用力或装深沉,反倒是沉着中显出高智商的样子才最难演。
杜源的演法是谄媚中带着殷勤,变脸是家常便饭,上一秒还一脸阴鸷,下一秒就咧嘴大笑。忽然又目有凶光。
他和李善长的两场对手戏尤其精彩。
一场戏是李善长告诉他封相的消息,李要坐下,他赶忙上去擦拭,李恭喜他,他内心狂喜,却不敢行于色,双手微微颤抖着退冲着李善长一揖到底,接着演出哭腔:“老相国的提携之恩,惟庸没齿难忘,从今以后,惟庸惟老相国马首是瞻”。
另一场戏是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由他出手进谏说出朝中大臣吞并土地的事,再由朱元璋出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这个举动自然引发李善长不满,两人同车,他依然表面一脸卑微,细细解释,但谦恭背后又分明藏着杀气。
杜源演出了胡惟庸极韧、极粘、极深、极复杂的性格,让观众看了,会和朱标一样发出感叹:这个人真是聪明,聪明到让人内心发寒。
演反面角色演到这一步,当然算成功。
TOP2、陈宝国(饰演:朱元璋)
有些演员天生是百搭,有人天生是王炸。比如陈宝国。
陈宝国长相硬朗,眉宇间硬气傲人,是天生的历史正剧演员。
1995年,陈宝国在《武则天》里扮演唐高宗李治,从此开启了“帝王专业户”的演艺生涯。
《汉武大帝》里“寇可往,我亦可往”的汉武帝是陈宝国演技和事业的一个高峰。
到了《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他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可惜这部剧也是历史正剧走向市场低迷的标志。
朱元璋这个角色,2006 年他在《传奇皇帝朱元璋》中就演过,但《山河月明》中的朱元璋的人物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奇皇帝观众早就看过太多了,这次高希希要的是一个可可爱爱的老头子、老父亲。
开场陈宝国就演出了一个大口吃饭,大碗喝汤的“朱重八”。
山珍海味吃多了就会躲到马皇后那里讨清粥小菜吃,看见儿子读书不用功而生气,会隔着窗户偷看夫子上课,发现夫子打了小儿子,忍不住大骂:" 他怎么又打老子儿子了?"
被徐达捅破年轻时惦记过刘财主家四小姐,不安的小眼神四处游走。
朱棣逃婚被打,他口中嚷嚷着“我没这么个儿子”“生你不如生头牛”,还说打得好,其实内心会计算别打坏了。
演怀念旧人的戏,那种情绪上的震动也表现得很动人,只是小动作、眼神戏,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全剧他最放松就是和老婆儿子在一起。和太子朱标在一起,不谈君臣,只有父子。
但愠怒的时候,一个眼神,已经令人生畏。面对大臣轻轻一句“你以为朕忘了怎么杀人吗?”足以令百官色变。
一个历史存在的真实人物,尤其是帝王心术,剧本固然重要,但是演员的演绎,尤其对“火候”的掌控,才最考验演员功底。
陈宝国的演绎下,人物的热闹里也带着王者的气场,威慑之外也有烟火气。
有场戏是刘伯温辞官,他问朱标刘伯温说了什么,朱标把刘伯温说的中书省是口大棺材的原话转告。朱元璋脸上带着笑意说,朕就知道这帮浙东夫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他还说朕的奉天殿像座庙呢。
又问朱标还说了什么,朱标又说——先生还说,朝局不稳,而大将能建功于外者,古今皆无,父皇的措置他全明白。
陈宝国演的朱元璋顿时神色放松,说刘先生识大体。
演帝王演到陈宝国这个份上,火候掌握已经是炉火纯青。
唯一的瑕疵,是观众总还能从布衣天子朱元璋这个人物身上,琢磨出当年白七爷的影子。
TOP1、何晟铭(饰演:朱标)
所以我将第一名,留给何晟铭。
何晟铭演的朱标是怎样一个人呢?方孝孺评价他: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愧成康。宗社千年恨,山陵后世光。神游思下土,经国意难忘。
一个令名臣意难忘的太子,当然不简单。
47岁的何晟铭演绎的朱标太子,温良谦逊,气度不凡,光是型格上已经符合人物。
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一,是因为在《山河月明》中,何晟铭对角色的诠释已经无懈可击,而且跳出了过往角色的框架。
刚开场,还有观众吐槽他演得差,因为神态表情不像是太子,反而有点像小厮。
但观众很快发现,那是他赋予角色的烟火气,这个人,实则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兼顾。
他对父亲是敬,是母亲是爱,对弟弟朱棣是宠。家事国事,他都要摆平。
作为父皇的贴心小棉袄,他被网友称“哄爹专业户”。在进言时能说得头头是道,每句话说到朱元璋心里。但他看朱元璋的眼神,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情感,而非仰望一位帝王。
朱元璋请徐达吃饭,他亲自为太子傅徐达倒酒,毕恭毕敬温顺和善。但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层次。
对蓝玉那一句“拿下",那两个甩手,一脸的恨铁不成钢,一句句痛斥,显示出人物的霹雳手段。
朱棣是他一手带大的,弟弟一惹祸,他就出来救场,给弟弟背锅,是十足的”冤种哥哥”。
但朱棣逃婚,他上去就抽了弟弟50鞭子。朱元璋本来也想打,但看朱标下手太重,还赶紧询问太医能不能行。
这场戏何晟铭演得也很出彩,力气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眼睛里混着压抑,愧疚,和怒火,那种力透纸背的难过,看得人很难受,可是情绪层层递进。
打到最后,他眼神里有怒其不争,更多是心疼,对弟弟的倚重、爱护与约束都在这顿鞭子里了。
和陈宝国、张丰毅等老戏骨飙戏,何晟铭完全不落下风。他在剧中对于朱元璋,有顶撞,有敬服,也有父子亲情的温暖,同时也是最懂朱元璋的人,所以会说,“有时候他想告诉你的,恰恰是他没有说出口的,有时候他跟你说的,恰恰是他希望你以为事情就是这样”。
和年轻演员演戏,他不抢戏,还能激发出对手的状态。
何晟铭与成毅在《琉璃》里扮演父子,《与君歌》里演死对头,和冯绍峰在《宫》里是四阿哥和八阿哥,换个角色关系,能让观众一点都不出戏,又感受到演员的默契。
为了展现这个角色,他为太子朱标设计了标志性的“捋袖口”,不需要用力,轻易就演出温文谨慎又成竹在胸的气度。
整个人物的状态又是完整的。不悬浮,贴地。
某种意义上,何晟铭能把朱标演得这么好,或许和角色是心有灵犀。
朱标当了十几年太子,能力并不亚于朱元璋,很多历史粉认为,如果他不早逝,朱元璋不会在晚年动那么大的杀戒,因为朱标都镇得住。
而何晟铭给人最大的感觉,也是可惜。
演技、颜值都不差,人品更是没话说,就是不红。
但好演员自有存在价值,总有导演爱用,观众也看不腻。
陈宝国张丰毅们都老了,历史正剧谁来演呢?何晟铭是一个最容易的选择。
写在最后:老戏骨能救得了这届历史剧吗?
在古装正剧市场陷入寒冬的时刻,还是要佩服欢瑞有勇气、能力和毅力,拿出3亿+的成本,去拍一部市场前途难测的历史大剧。
观众说剧集全靠老戏骨撑着,但这个因果关系是相互的,如果没有《山河月明》这样的大戏找来这么多老戏骨,他们或许也只能在都市剧演流量明星的爹,空有演技无处施展。
但老戏骨构建起来的历史正剧范儿和多位年轻演员带出的古偶气质并不完全融合,观众也会疑惑:这到底是历史正剧,还是古偶,还是导演都想要?
好在光看这些“老戏骨”和优秀的中生代的对手戏,就很值。
不管是驰骋疆场、纵横天下的徐达,淡泊名利、洞悉世事的刘伯温,还是老谋深算、聪明狡黠的胡惟庸,温文尔雅、玲珑剔透的朱标,都被演得活灵活现,这在当下的国剧环境里尤其难得。
收视率上看,《山河月明》自开播起,就稳居收视第一,而且热度还在上涨。
对比之下更令人唏嘘。
当年的《大明王朝1566》如果有这样的收视率,古装历史剧的命运或许会完全不同。
谁能想到,这部湖南卫视2007年的开年大戏,平均收视率不到0.5,不到当年湖南卫视剧平均收视的二分之一,直接导致张黎计划中的《大明王朝1566》的续集胎死腹中,用张黎自己的话说,豆瓣9.7分的《大明王朝1566》是开胃菜,后面才是主菜。但开胃菜扑成这样,主菜自然无人买单。
当年剧集拍完后,编剧刘和平说:“我们《大明王朝》这个戏出来,标志这中国长篇电视剧的成熟。让任何文学艺术门类的人,看了之后,不敢小看电视剧。我敢在这里说一句,我们这部电视剧出来之后,不管你哪个界,文学界的、史学界的,方方面面的,最后都得承认,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学艺术品。”
刘和平没有夸大其词,但艺术品也容易曲高和寡,它比时代多向前迈了半步,当年观众看不懂,从此也没有人再像那么拍历史剧了。
能明显感受到,《山河月明》编剧在创作时,有意突出帝王之 " 家 " 的人间烟火味,淡化明开国历史的残酷与深邃。
能怪这届主创吗?但历史剧也是要恰饭的。
从《山河月明》的热度看,只要还有老戏骨,就还有许多观众更会为历史剧买单,但观众不傻,主创们可别把观众当冤种。
至于古装历史剧,山河已不是当年的山河,只剩明月常照人。只希望下一部历史大剧,不要辜负老戏骨的好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