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收视破一,这部央视大剧,一开播就牢牢抓住我的眼球

国剧圈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你永远可以相信央妈。

“央妈”,是观众对央视的爱称。这两年的国剧领域,央视大剧,尤其是央视一套大剧,是毫无争议的翘楚。

去年年初的一部《觉醒年代》,刷新了很多观众对主旋律剧的认知,豆瓣9.3的评价,也是近几年的国剧之最。

开年一部《人世间》,早早就奠定了“年度大剧”的基底,在不久前的金鹰奖评选中,该剧一口气拿下最佳男女主等多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一部《大山的女儿》,央1首播豆瓣9.1,央八重播评分一路飙到9.3,感人至深的剧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可以说正是在央视大剧的轮番霸屏下,彻底改变了全国观众的观剧偏好,主旋律开始成为“王炸”的代名词,就连扶贫剧这样曾经的市场冷门,也开始成为收视热门。

上一部在央视1套播出的《那山那海》,一口气拿下十多天全国收视第一。

但,有必要在此说明一个概念,虽然许多剧集都可以称为央视大剧,但主要是指播出平台是央视,或者央视参与了制作,但真正由央视自制的剧并不多。

而就在昨晚,一部由央视总台出品的原创自制剧踏浪而来,这部剧,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央视大剧——央视拍,央视播,它就是11月15日晚黄金时间开播的《山河锦绣》。

这阵仗,可以不一般,爱腾酷芒四大平台同步播出,北京卫视、广东卫视联合播出。

这牌面,一看就是冲着年度剧王去的。

猜测它是剧王,因为它确实有这个底气。

演员,剧集了超过10位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明星,包括李乃文、王雷、颜丙燕、胡明、姜冠南、苏青、张嘉益、丁勇岱、马少骅、张志坚,等等。

题材,又是央视最拿手,最娴熟,又最能拍出真情实感的主旋律扶贫剧。

虽然没有激烈的剧情冲突和巧妙的情节安排,但扶贫剧中总有最广大老百姓能体会到的真情实感,感人至深。

都是拍扶贫剧,央视拍,真的给取景地当地修了条宽敞的路。路修了,还不声不响,全靠网友自发爆料,才把这“好人好事”说出来。

这样拍出来的扶贫剧,能不能沿着这条路,直通观众心里?

我看中!首播收视,直接破一。

豆瓣齐刷刷四五星,不少观众直呼:是那个味道。

味道对了,剧就对了,但要突破,确实有难度,不怪别的,只“怪”央视自己把主旋律扶贫剧的标准拉得太高。

9.3分的《大山的女儿》把标准立在这儿了,后续怎么拍,才能接棒《大山的女儿》再创评分纪录?又能否为扶贫剧开出条新路?

刷完两集,感觉有戏!

1、扶贫剧标准让央视自己拔得老高,但央视这次选取的角度,有格局

既然是扶贫剧,剧的主要内容,肯定是脱贫致富的过程。

故事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西部山区,赵、柳两个不同姓氏的村庄因为一场天灾合并成一个村子,村支书赵书和三兄弟如何带领村民改变贫困的面貌,历经三十年,最终实现全面脱贫的故事。

从穷到富,才有故事感,这也是剧本身自带的情节魅力。

但有了《山海情》,大山里扶贫的故事拍过了,有了《大山的女儿》,当代扶贫的故事也拍过了,有了《那山那海》,赶海开山的故事都拍过了。

观众不但看过了扶贫剧,而且看过了最好的央视扶贫剧,对扶贫剧的要求,也就严苛了起来。

既要展现出“穷”的事实,又不能让人物和剧情陷于失真,导致悬浮煽情,既要把故事拍出来,又要有一定新意,不陷入过往的模式里。

怎么拍,《山河锦绣》剧情内核上有着新奇想法。

重点,就在于史诗感三个字的营造。

如何把脱贫攻坚战,这场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拍出波澜壮阔的感觉?

30年的时间跨度,只是一方面。

这份史诗感,是逐层递进的。

故事开场,就让主角闯了三道难关,体现出扶贫工作之难,以及艰辛卓绝中的希望。

第一难,借钱难。

故事一开场,一辆拖拉机拉着两个公安干警和两辆自行车走在泥泞的山沟里,旁边是绿油油的玉米地。

李乃文饰演的村支书居住的土窑洞,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衣服也是掉色的。公安坐下来说明来意,赵书和几年前报案找的村里人找到了,但却是在进程乞讨中得急病去世了。

公安让村里派人把人带回来,赵书和去通知那人的母亲,老人把一辈子攒下的一点钱取出来给赵书和说:我知道,这不够!

赵书和让老人把钱收好:钱的事,我想办法。

两场戏,就将当地贫困的现状表现地生动无比:活人穷到进城讨饭,死去了连处理后事的钱都拿不出来。

接着镜头一转,进入90年代。

贫穷的情况改善了吗?看看赵书和这个村支书捉襟见肘的样子就明白了:修房子要钱、修水坝要钱、医疗费要钱,但村里账上只剩十几块钱。

村学校的老师被拖欠一年多的工资,五个老师走了三个,就剩高校长和颜丙燕饰演的乡村老师了。

穷到没办法,赵书和只能去找柳村的发小借钱,说这是最后一次了,但发小掏出小账本一看:这都多少最后一次了?

借不到钱,赵书和只能带着村民上山砍树。砍完树一个人蹲在家里抹泪。

穷则思变,赵书和不是没干劲的村支书,但为什么十年了村里还这么穷?

因为还有——

第二难,干事难。

要脱贫,就要干事。赵书和认为农民就得靠种田致富,要种田,就得修水坝。

可动员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难以推进。

原因嘛,归根结底一个字:穷。

修建水坝推进优质小麦种植,建立旱改水稻基地让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愿望很好,但蓝图规划得再美好,终究属于未来。

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只着眼当下:今天的肚子能不能填饱?

为修水坝,他拿着大喇叭在村口喊,“今年修水坝,明年吃饱饭”。喊了半天,一个人都没来。

挨个劝说,每个人都在大倒苦水,齐刷刷没空。

「给钱嘛?没钱谁干去嘛!」

「肚子不美,拉肚子呢。」

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谁愿意干谁干去。」

修水坝不积极,干啥积极?这背后其实也是脱贫的一大难关:两村不和。

开场赵村几个村民进树林抓脱贫兔,正撞上来村里偷木耳的柳村村民摔断腿。

几人一商量把人抬回了柳村,谁知那人当场耍赖说是被他们打断腿,接着两村村民直接怼上。一出“医药费”的戏码,侧面展示了两个村庄水火不容的现状:越穷,两村的宿怨矛盾越激化。

这就够难了吧,但还有更难的——

第三难,并村难。

忽然天降暴雨,一场泥石流即将爆发,

好在高校长和赵书和及时发现不对,带着村民赶紧转移。

暴雨如注,赵姓村民扶老携幼,全村人转移到了之前还水火不容的柳姓村民的地界上,村主任号召大家带着赵姓村民先回屋避雨。

有村民头也不回走了,也有村民放下隔阂,带着赵村的乡亲就往屋里赶。

大灾之后,县里很快给拉来了救济粮,路过村口,几个小痞子以带拖拉机司机喝水的由头,悄悄卸掉了车上的七袋救济粮。

村干部用村里的大喇叭喊话连骂带吓,换回来五袋半。

确实很少有国产剧,将两个村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这么生动,这么真实。

但就在这个当口,县里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下来了——赵柳两个异姓村,合并成一村。而提出这个建议的,正是王雷饰演的、从下在当地长大的副县长国文。

这个建议的初衷,一是赵村已经被掩埋,房屋耕地被冲塌,只能重建。二是借此化解两村之间的宿怨。

这么水火不容的两村村民,能这么容易凝成一股绳?

从后续剧情看,显然没这么容易,柳姓村民不但集结起来想要把赵姓的人赶出村,还把来平息干戈的新任村支书赵书和一铁锹闷晕了。

但也一下把故事悬念提起来:当一腔热血,进入现实的冰池。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

两村的夙愿,怎样化解?

还有,所谓扶贫先扶志。

要扶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贫困匮乏,更是思想上的破罐子破摔。

而思想的改变,首先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怎么才能把村民脱贫致富的劲头鼓起来?

《山河锦绣》开场没用深沉肃穆的基调,反而通过一连串热热闹闹的剧情,带着观众回到90年代中西部地区的这个贫困村,仿佛跟着赵书和、国文三兄弟一起走脱贫路,小事和大事缓缓嵌套,困难一个接一个袭来,节奏紧凑,故事性极强。

这些真实的剧情,也完成了合并村即将开启脱贫致富的蓄势——直面贫困,才能战胜贫困。

这也是《山河锦绣》一开场就能吸引不少观众打出高分的真正原因——有多处桥段都让人拍案叫绝——对,这就是我们村。

故事真了,观众自然就入戏了。

2、10位戏骨助阵,个顶个都是实力演技派,飙戏场面戏味十足

故事好看,也要演得好,才能出戏。

而央视出手,最不用愁的,就是好演员。

《山河锦绣》汇聚了如今国剧市场上演技最好的一波戏骨演员。

这些演员里,有刚拿下飞天视帝的实力派,有多个奖杯在身的国剧男神女神,有红遍荧幕的叔圈顶流,也有低调演戏但演技惊人的实力派。

他们在剧中的飙戏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是《山河锦绣》最大的看点之一。

光是前两集,那些精彩的飙戏场景已经藏不住了。

第一位,李乃文当仁不让。

这些年在国剧中饰演了一个个出彩配角的李乃文,终于演主角了。

黄金配角演主角,能不能撑住戏?太能了。

他在剧中扮演的赵书和,正直,豪爽,仗义,又有股倔性子。

像李乃文这样的成名演员,已经演了太多角色,尤其是还演过那么多都市剧里的反面角色,让他饰演一个一心为公的村支书,其实挑战是极大的。

最怕的就是,演来演去,还是演的 “李乃文”,可是一集演下来,我就把角色名字记住了——赵书和,一个活脱脱的贫困村村支书。

看外形,皮肤黝黑,动作麻利,眼神清澈,一个字,像。

而且李乃文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位扶贫工作中的「英雄」。

相反,时常展现他很窘的一面——

角色一出场,开开心心骑着心爱的自行车去县里找发小谈发展思路,人没找着,去饭馆吃碗面,一出来,车被偷了。

李乃文演技收放自如,从两段戏就能看出。

第一段是与胡明饰演的发小的插科打诨。

前面说的救济粮被偷的那场戏,他催着胡明饰演的柳姓村主任,让那几个痞子赶紧把粮食送回来,在村广播站,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一段戏演的妙趣横生,看得是真快乐。

第二段是和高校长的对手戏。

赵书和带着村民去砍树,被高校长拦住一阵痛斥,李乃文只是频频点头。

最后硬着头皮上前给高校长解释,啥都要钱,不砍树怎么办?

一段对白说完,高校长撂下一句,“都砍完了,我看你怎么办”后离去,一群村民继续兴高采烈去砍树,唯独赵书和定在原地,半天一动不动。

无需一句对白,就用这个身体语言,李乃文就把人物心里的难受演透了。

后来高校长为通知村民躲避泥石流牺牲,他带着村民去给高校长上坟鞠躬,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那种坚强,心碎与隐忍杂糅的复杂情绪,都写在李乃文的一次次鞠躬里。

第二位,王雷。

王雷最近有点红。

《能文能武李延年》为他拿下了飞天视帝。

他用这个角色改变了过去战争剧中指导员这一角色给观众留下的刻板印象,让观众真正搞明白了,咱们军队的政工干部到底是干啥的,为什么这么了不起。

《平凡的世界》中,他操着一口家乡话,演了一个动不动就说要锤人,到最后谁也没锤的“锤王”孙少安。

这次他饰演思维缜密,审时度势,有大局观的山南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国文。

一方面,怼泥河乡贫困村“第二故乡”怀有浓重的乡情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正是他提出的妙招——赵、柳村并村,引出了后面一系列故事。

虽然不是男一号,但这是个有很大表演空间的角色。

而王雷的表演依旧十分娴熟流畅,游刃有余。

一出场就是不声不响跑来巡视赈灾情况,被不清楚他身份的乡长一通骂,对方弄清身份后赶紧上来补锅,但他毫不在意,一心想着7点前把救济物资发下去。

一看就是耿直的“一根筋”。

还有一场他在县里的会议上提建议的戏,发言之前先把全场扫视一遍,确定没人要说话,才开口,表演细节太生动了。

这个角色最终会成长为省扶贫办主任,也是和赵书和一起完成扶贫事业的关键人物,王雷是从来不打酱油的,接下来还有好戏演。

第三位让人惊艳的,是颜丙燕。

在许多人心里,她一直是最被低估的女演员。

她在《万箭穿心》中的演技封神,《对手》中的女警官也打动人心,这次饰演的柳秋玲是柳家坪村小学民办老师,敢爱敢恨,第一个大胆冲破赵柳不婚嫁的“祖训”桎梏,和赵书和结为夫妻。

虽然开场戏确实有点难度,已经50岁的颜丙燕,在无滤镜的情况下,要演一个高中毕业、还在相亲的未婚女孩。

年龄多少有些影响入戏,但她的表演 还是十分自然家常,为角色带入了现实生活的烟火气。

而且导演没有选用年轻演员的一个原因应该是为了角色的延续性,全剧横跨30年,角色少女时光在剧中非常短,进入后半段颜丙燕就会演苏青的妈了。

好戏在后头。

第四位,是胡明。

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那我换个说法,《龙岭迷窟》中的李春来,《集结号》中的老首长秘书,

《让子弹飞》中的凉粉铺老板。

看过这些角色你可能会惊呼这竟然是一个人演的,但胡明这些年就是在戏中不断变脸。

在我心中,他才是最被低估的实力派演员。

好在余淳导演慧眼识珠,找他来演了柳村村主任这个角色,也是王雷、李乃文三兄弟中的一个。

打从他载着李乃文,骑着自行车,一路叨逼叨回家我就知道,这个角色不是稳了,而是绝对要出彩了。

当他垮着身体,佝偻着腰,再搭配一些小动作,说他是真的村干部,绝对有人信。

有场戏是乡长忽然对他和赵书和宣布并村和干部任免的决定。

他听说并村的时候一激动,蹭一下跳起来转身就走,被叫住后手舞足蹈对领导抱怨加解释的细节,都很传神。

被怼得哑口无言了那种小声的嘟囔,都透着几分可爱。

最绝的还是领导宣布并村后村支书的任免,他腾一下站起来,

乡长让他坐下,然后宣布村支书是赵书和,他整个人僵在座位上,赵树和说回吧,他说“你一个一把手都没动,我个二把手哪敢动?”

李乃文上去就是一脚把他踹起来,这场演技派的对手戏,是前两集中最有戏味的场景,尤其胡明,把一个村干部的善良、负责和小心机,展现的恰到好处,也让这个角色,刚开场就渐入佳境。

第五位,马少骅。

马少骅想必也不用多说了。看过《走向共和》的,都说他把孙中山演到了骨子里。

看过《觉醒年代》的,又说他将蔡元培演到了骨子里。

《人世间》里的郝省长,是马少骅饰演过的,为数不多的不讨喜的角色,但依然把高级干部的范儿,演到了骨子里。

同一张脸,马少骅总能演出截然不同的感觉,即使在老戏骨中,他的演技也是顶级的。

有趣的是,上次的央视大剧《运河边的人们》里,他演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王雷角色的师傅。

这次直接演了王雷角色的爹。

作为一个被当地人救过的老领导,一场打电话给儿子询问灾情的戏,实力诠释什么叫“一场戏也能出彩”。

尤其是放下电话后的一声叹息,还有接下来的悲从中来的表情,都让观众感同身受。这才是老戏骨啊!

除了这五位,剧中中还有不少熟脸。

比如饰演各级领导的丁勇岱——

张嘉益——

张志坚——

掰指头数一数,光能叫得上名字的知名演员,就有十位之多,这样的阵容,最近也就只有《山河锦绣》拿得出了。

在优质演员的加持下,《山河锦绣》光演技这一点,就是一场盛宴。

3、既有真实感,又有逗趣戏,还有丰富的人物角色组合,扶贫史诗剧开窍了

虽然刚刚播出两集,但《山河锦绣》已经妥妥收视破一。

很明显,有实打实的品质,还有央视这样的平台,剧集的收视长红是可以预计的事。

但这部剧的成就可不止收视,而在于破局。

这些年,在央妈的精心制作和拍摄下,主旋律大剧,已经变成了各个年龄群体观剧的首选,也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主旋律有很多类型,原本扶贫剧作为其中一个分支,是最难拍,最不讨喜,也最不容易被看到的类型。

但《大山的女儿》已经给扶贫剧走出了一条路,可是接下来扶贫剧怎么进一部突破?又成了新的挑战。

《山河锦绣》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央视自己给出的一份优质答卷。

答卷有两个部分:继承和发展。

继承,当然是延续之前扶贫剧的优点。

第一个继承下来的优点,就是真实感。

本剧和《山海情》一样,给人的第一感觉:土。

而且是「土到掉渣」。

没有一个角色的脸是完全干净的;没有一件衣服是不沾尘土的。但它越土,反倒越好看。

因为越土,就越真。

这种土,既包括土坯房子等场景带给观众的真实感。

也包括剧集在陕西、河南、贵州等地取景拍摄,对中西部方言的折中处理,方言一出来,观众就感受这故事拍的,是结结实实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故事。

第二重继承,是对喜剧元素的运用。

和过去成功的扶贫剧一样,剧中加入了很多喜剧元素,消解了苦难的严重性。

尤其是王雷、李乃文、胡明演的三兄弟之间的互怼,我可以追一百集。

但这些搞笑不是肤浅的,而是在幽默中,表现出他们因宗族矛盾而起的感情纠葛,脱贫致富的巨大观念冲突,以及他们在贫穷中的抗争,对土地的执着与坚守,对家园的守护与热爱,搞笑的背后,是“笑中有泪,苦中带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突破在哪里?

就在于剧集的史诗感。

强烈的真实感背后,是诗意的写实主义。

剧集虽然「土」,可那不是个贬义词。

土,是为了 以小见大,从细节处展现宏观大局,用极具质感又贴近生活的服化道、鲜明特点的方言对白,让观众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在写实的基础上,剧集没有忘了点缀诗意。

最贫瘠的地方,也有着最壮美的风景。

导演多次用航拍去展现村庄的美,那种粗粝苍凉的原始美,直击人心。

正是在这样的壮美中,在对人物的丰富塑造和喜剧冲突中,剧集直击脱贫致富的宏大命题。

扶贫的意义,不应该只是物质上的支持。不是往沙漠里浇水,而是让沙漠中盛放出绿洲。

过去,在多数观众的印象中,扶贫剧是和「伟光正」挂钩的。

《山河锦绣》之所以能够让许多人叫好,就在于它完全颠覆了这些认知。

没有歌功颂德,没空喊口号。

而是以时代的波澜壮阔作背景,以个人的喜怒哀乐作前景。以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真实,让观众对故事感同身受。

拍摄之前,主创团队先后采访了几十位扶贫工作者,在陕西西安、渭南、宝鸡,河南平顶山等多个省市、数百个村落实地采风,行程近万公里。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真,拍真实的故事,真诚地去表达,剧情真挚,人物鲜活,台词生动,就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史诗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而恰恰是愿意回到地面,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和泥土的气息, 静静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脱贫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要想让脱贫攻坚的主题真正深入人心,在表达上越是“润物细无声”,结果就越是掷地有声。

文章收集于互联网,本站不提供存储
狗次元 – ACG爱好者分享平台(dogacg.com) » 首播收视破一,这部央视大剧,一开播就牢牢抓住我的眼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