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断言,于和伟、王劲松这部抗战电影,上映后必定是“王炸”
这部电影,终于要来了。
这些年,我们的中国电影工业越来越强,已经到了可以支撑电影人拍出最宏大、最震撼的战争片的时候。
于是,我们拍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有了《八佰》。
我们拍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血战长津湖、三打水门桥,于是有了——《长津湖》《水门桥》。
两部电影分别斩获了57.75亿和40.66亿的票房,分别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的第一位和第八位。
也是随着这些影片的热卖,战争片逐渐挑起电影市场的票房大梁,观众越看,对优秀战争片的热情越高,越想要看到更多值得一拍的故事,被搬上屏幕。
而每一次有这样的大型战争片上映,我都会在评论区看到同一场战役的名字,总有观众在问:何时拍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之战?何时把镜头对准,这群死守危城,打得日本军队鬼哭狼嚎的抗战英雄们?
人们形容这场战役,是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对,衡阳保卫战。
战役开始之前国军高层估计衡阳最多能守七天,蒋介石也发电说:“你们只要坚守衡阳两周,就算完成了任务。”
最终衡阳将士在长达47天的战斗中,以1.7万对抗上十万日军,打得日军伤亡5万多人;最终衡阳将士牺牲1万6千余众,活下来的多为伤员。
就连日军也不得不佩服地说:“第10军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军队,方先觉将军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军事家。”
这是抗战史上的悲壮一战,亦是璀璨一战。一句虽败犹荣,不足以形容此战的壮美。
终于,有一个1953年出生于湖南衡阳的编剧,写出了这个故事,而这部电影也已经开机,进入拍摄阶段。
电影,叫《援军明日到达》。
这位雁城出走来的编剧,就是担任过《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编剧的刘和平。
参演这部作品的演员,有于和伟、杨洋、尹昉、王劲松、万茜、李光洁等。
于和伟,将会饰演方先觉将军。
无疑,这是一部听到名字就想落泪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像这样大制作、大投入地用战争大片的形式,去呈现“衡阳保卫战”。
我现在就敢断言,影片一旦上映,必定成为新的战争片王炸。
但王炸,只是电影价值的一部分。
更大的意义,是电影将用一幕幕镜头,去还原历史中那段浩瀚壮美的抗战传奇,带观众一同回到1944年,那被日军炸得只剩满城焦土的千古名城,衡阳。
1、 故事:这场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为何如此了不起?
衡阳之战有多了不起?毛泽东主席在战役结束后亲自撰文,高度赞扬说“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 。
那么,毛主席口中“英勇的衡阳战士”是如何打到日军百思不得其解的?日军为何刻意淡化衡阳战役的影响?衡阳战役如何影响抗战全局,衡阳将士又为何令人肃然起敬?
1944年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的他们,为了争夺战场主动权,集结50万军队发动了“一号作战”计划。核心目标是先攻占平汉铁路之南段,进而打通湘桂及粤汉铁路两线,摧毁中美空军基地。
这是侵华史上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进攻。由于日军把主要进攻力量放在了河南、湖南和广西,所以又被称为“豫湘桂战役”。
日军采用“强兵重攻”的方式,于1944年4月迅速占领郑州、5月洛阳和许昌也相继失守。
6月中旬长沙沦陷,根据这段历史,孔笙导演曾拍摄出抗战剧的经典,《战长沙》。
剧中饰演方先觉的,是李培铭。
长沙失守,日军直指衡阳。衡阳保卫战一触即发。
大战前夕,日军指挥官横山勇信誓旦旦说:“可以毫不费力地拿下衡阳”。
在1944年6月1日,第10军军长方先觉率领部队抵达衡阳城,立马着手让衡阳城内外的居民乘火车从衡阳撤离、随后加快步伐在衡阳城修筑半永久大型工事群,方先觉壕正是当时构筑的。
此时衡阳已成孤城。而日军将在这场战役中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在一次次增兵中,发动三次规模巨大的攻坚作战。
6月25日,日68师团在东阳渡过湘江, 116师团则于6月27、28日抵达衡阳西郊。支援部队也在27日进入衡阳北侧地区。衡阳西南、西、东都被包围。日军不仅投入了关东军精锐,还在后续调来了两个机械化师团,志在必得。
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是衡阳城外的五桂岭,日军调来大炮和飞机轮番轰炸,一颗炮弹落到了守军指挥所门前,万幸的是哑弹,参谋长提议说,指挥所应该撤到更安全的地方,但方先觉说:“不能撤,我们要与阵地共存亡。”
从6月28日开始,日军开始正式进攻衡阳,用29门大炮猛烈轰击衡阳的汽车西站、火车西站,和衡阳五桂岭主阵地,还不择手段地采用毒气弹和燃烧弹。
结果是日军68师团的师团长、参谋长都战成重伤。师团长佐久中将在运送途中死亡。而镇守衡阳的第十军,阵地被毁,巍然不动。
7月11日,日寇援军抵达战场后发动对衡阳的第二次进攻。
这次日寇增加了四个重炮大队和两个迫击炮大队,集中摧毁了我方140架飞机。随后向衡阳倾泄大量炮弹。整个衡阳化为一片火海,无数房屋顷刻之间塌掉,第10军伤亡人数接近4000。
但经过几个昼夜的混战,守军还是灭掉了8000多日军,日军所有中层指挥官几乎都换掉了。
战役打得惊天地泣鬼神,日军当初扬言“三天攻下衡阳”,可越到后面越难打,兵力越增越多,而衡阳城守军伤亡过半,不但弹尽援绝,连吃饭的补给都成问题,但依然巍然不动。
1944年8月2日,日军开始了第三次总攻,一共投入11万兵力,而衡阳守军只剩7000多人,而且其中多半都是伤兵。但日军每攻下一个地方,都损失惨重。
最终中国军队以1.7万将士和4000多名衡阳人民抵御11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坚守了47天。
衡阳保卫战成为抗战8年中,作战时间最长,敌我伤亡最大,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
由于衡阳之战日军打得极其狼狈,原定作战计划根本无法完成,加剧了日本内阁的危机,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被迫下台。
虽然衡阳最终失守,但这非战之罪。在各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衡阳保卫战既捍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也振奋了抗战士气。
那被日军炮火摧残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了中国军人抗战精神的注脚。
无疑,故事的主角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也就是编剧所说的,“我们将这部电影命名为《援军明日到达》,借此战例形象诠释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是的,这是一个足以成就伟大战争片的故事,接下来,就看编剧的了,刘和平。
2、 编剧:衡阳人刘和平只要正常发挥,就是国产战争片天花板
现在无法确定,在这座创造了抗战伟大战史的城市里,少年时代的刘和平,到底听过多少有关那场战役的故事,那场战役中的一切,又如何影响了这位日后的国产历史剧编剧王者?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完成了至少三部国产历史剧顶级之作之后,刘和平终于觉得是时候,去写这个家乡的故事了。
很多人知道刘和平是国家一级编剧,获奖无数,但其实他还是一位历史学者,他从小在剧场长大,第一本攻读的史书就是《御批资治通鉴》,正因为他编剧永远是真正的以史为鉴,所以他的历史剧,才透出一股独特的厚重、深邃。
他首次担任影视剧编剧的长篇历史剧《雍正王朝》,就轰动全国,站在了国产历史剧巅峰。
与张黎合作的《大明王朝1566》,至今依旧是国剧公认的顶级之作。
由他编剧的近代历史剧《北平无战事》虽然收视一般,但也是一部高分神剧,刘和平用实力证明他对近代史深邃的理解,绝非普通国产剧可比。
但写衡阳保卫战,他用了足足四年的剧本创作时间。
虽然现在无法一瞰剧本的真容,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刘和平的风格,他绝对会突破国产战争片过去用连天炮火制造的战争奇观的“票房制胜秘诀”。
这个故事里,打,肯定要打。但要打得精准,打得漂亮。
还记得《金陵十三钗》里的李教官吗?
为了救女学生,他带着仅存的十余名兄弟打伏击。每一枪都瞄着日军要害。
但战争片最核心的,往往不是射出去的枪炮,而是内心奔涌的情感。
衡阳保卫战不只有赫赫的战果,更有燃烧的热血。
还有众多舍生取义的壮举。
比如龙虎山之战。当年丧心病狂的日寇为了速战速决,以浓密的炮火和大量毒气为助攻,猛扑衡阳郊区龙虎山阵地,最终日寇被我军歼灭500余人。而受毒气侵染的臧肖侠一连,在战斗结束之时,全连只剩下30人。日军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不得不暂缓进攻。
又比如,由战地记者拍摄的中方守军阵地。衡阳官兵在这些用土块、木头临时搭建的简陋工事中奋勇杀敌,使衡阳成为了“中国的斯大林格勒”。
再比如方先觉从衡阳保卫战战场发出的“最后一电”,在《大公报》刊载之后,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正苦苦支撑的二战盟国亿万军民:“敌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无疑,以上所有的一切,刘和平绝不会浪费。
这位王牌编剧一直懂得,唯有人物真挚的情感,才是战争作品里最汹涌的炮火。
能用故事征服观众的心,才是真正好的战争片。
刘和平会怎么表现这些历史中悲情壮烈的一幕幕呢?不妨回忆一下《北平无战事》。
崔中石九死一生,初见方孟敖时,送了他最朴素的九个字,“孟敖同志,我代表党,代表组织,送你一个祝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
当他最终牺牲,却只有一座光秃秃的石堆,没有修缮,更没有名字。
妻子在坟前,双手哆嗦着几次才擦着火柴。年纪尚小的孩子疑惑地问道,这是谁呀?
妻子只能强忍住悲痛回答,“这是……我们的亲戚”。
而当北平解放,沉浸在幻象中的谢培东,眼中出现了黎明前的最后时分,被当局残忍杀害的自己的女儿。几乎是全剧唯一一次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此时全剧终,片尾缓缓打出几行字幕:谨以此片献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作出牺牲的无名英雄。
那种战争的壮烈感,扑面而来,又掷地有声。
最后,观众应该还能看到,刘和平一以贯之的对历史的反思。
影片片名是《援军明日到达》,可是衡阳援军为何无法到达?
当年虽然从战略上看国军在东面,南面和西面,西北方向都有部队投入,正在向衡阳增援,但是因为国军各部队指挥不统一,各怀私心,所以迟迟无法突破日军的阻击线,加上保障衡阳作战的交通线湘桂线被日军切断,导致衡阳城内粮食和弹药都消耗殆尽,方先觉才和下属将领发出衡阳最后一电,准备以死报国。
相信在刘和平的笔下,本片一定能凝聚深厚的情感密度,让观众的情绪经历过山车般的起伏。
那么多动人的细节和历史的喟叹注定引发一场哭泣风暴。
我的预计是,影片将会呈现两种风格,一种是悲壮惨烈的战役。
一种又是鲜活的,不会被炮火和时间掩盖的热血。
刘和平最擅长的,不正是以生命的刹那,提炼出历史的厚度。
3、 演员:于和伟演方先觉,万茜演顾竹筠,王劲松演技稳了
如果说过去国产战争片编剧经常是让观众担心的一个环节,那么这次这应该是最不用担心的环节。
那接下来,看演员的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于和伟,我相信所有人都期待着,他饰演的方先觉。
于和伟擅长演抗战题材,没走红之前,他就在多部抗战剧、谍战剧中有过出色发挥。
各种战争戏、军旅剧他都演过。
在《觉醒年代》里,他扮演的陈独秀看得人热血沸腾。《悬崖之上》,他对周乙的演绎,充满神来之笔。
由他来演第10军军长,这位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的老将,再合适不过。
衡阳保卫战最惨烈的时候,有人向方先觉提议:“军长,突围吧,现在还来得及!”方先觉却说:“不能突围,如果我们走了,伤兵怎么办?老百姓怎么办?日本鬼子不遵守国际公约,他们会屠城的!”
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已经有于和伟的画面了?
下来是王劲松,这次这位老戏骨饰演的是衡阳守军刘彪。
王劲松过去演过反派角色,
也演过蒋介石。
但他演抗战剧中的正面人物演技有多炸裂,可以看一看他演过的爱国爱民的大学教授凌问岳,该角色英勇就义前的一场戏,有着17分40秒的超长独白。
他在黑板上画南宋地图,讲解甲骨文,最后掷地有声地说出“我,凌问岳,生于兰陵,葬于中国,我不惧死!” 54岁的王劲松,情感爆发力如排山倒海,强大的力量输出下,我的心一下子被戳中了,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17分40秒的戏,镜头一条过,演完全场起立鼓掌。
我唯一的期待,就是他的戏,越多越好。
再看两位年轻演员,杨洋和尹昉,看过杨洋的《特战荣耀》,尹昉的《红海行动》就可以对他们的动作戏放心。
最后,万茜。
她饰演的,应该只能是顾竹筠,以万茜的气质饰演这位巾帼英雄,的确合适,唯一的疑问是:刘和平到底将如何平衡几位男角和女主角的戏份。
4、史诗:战争片要出新经典,先破解这三道难题
在影片演员招募中有句话,“必须有服役经验,通信兵、炮兵和工兵优先考虑”。
还特别备注了“少爷病、老油条勿扰”。
一句话,显示出剧组打造高质量的抗战史诗的雄心。
过去反映国军正面战场抗日的影片不多,代表作有1986年,表现“台儿庄大捷”的电影《血战台儿庄》,由《大决战》三部曲导演杨光远执导。
影片做到了尊重历史、客观评价,且艺术性极高。
近年中的《八佰》累计31亿的票房,证明了观众对这类影片的期待。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还有2010年上映的《喋血孤城》,讲述的正是常德保卫战的故事。
许多人现在都记得影片的一幕:余程万将军往战地医院巡视宣抚伤员,想与一位战士握手,结果却震颤人心——
按照以往成功战争片的经验,要拍好衡阳保卫战,影片要破解这三道难题:
第一,如何拍好大场面。
对于战争片而言,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是这一类型片的共通点,尤其是衡阳保卫战,影片如何以一种极具逼迫感的氛围,将观众拉回到现场。
如何拍出博弈和决战,呈现战场全局,又以近身肉搏战,拍出战争的窒息感,都是重点。这方面,国产战争片,不乏成功先例。
二是如何拍好“小“人物。
影片要动人,就应该拍出来,以衡阳将士的视角,看到的会是什么。
那就看导演张杨 、秦天柱如何从战士们的言语、动作和神情里,感受到热血与铁一般的意志。这方面,《战长沙》也是不错的示范。
除了舍生忘死的决心,除了克服一切的钢铁意志,他们在战争里,也会颤动柔软的心弦。
三是如何拍出“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衡阳一战,让日本人迷惑了半个世纪,1994年,参加过衡阳会战的日本老兵在访问中国时,曾问过方先觉的部下:“衡阳的张家山、五桂岭那些高地为什么那么难攻?”
第10军的老兵们微微一笑:“你们去问问方先觉将军吧!”
历史已然过去,而《援军明日到达》则是要把镌刻在石碑上的历史,补充得更加完整和丰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被炮火侵袭、被毒气攻击、被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围困,孤立无援,却一寸也没挪动过,因为一寸山河,一寸血。
方先觉那句“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是如此响彻云霄,长眠在衡阳的第十军将士听得见,78年后的我们,同样也听得见。
历史会记住这些英雄,铭记他们的无畏与光荣。
对于一部战争片来说,所有的牺牲、壮举、奇迹,都不能只是起起高调。它必须以逼真而震撼的历史现场,作为人物精神的背景板。
观众是否能被打动,还是要看,电影能否呈现出故事中,种种惊心动魄的时刻。
以及电影如何挖掘出,国人共通的记忆与情感。
有些人,永远留在了1944年的衡阳城。
但历史的更替,不是忘记过往。
衡阳保卫战展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为中华民族尊严而战的精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烈士为国捐躯,也化作无言春泥,转化,新生,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把故事讲好。把镜头聚焦在他们身上。
让观众记住一张张鲜活、可爱的面孔,看到一群忠勇义士如何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那就是影片最大的胜利。
衡阳保卫战,援军终未到达,但此战一年后日本宣布投降,而中华民族,延绵不绝。